[教育奠基中国]1984年:白手起家办起研究生院
2009/9/16 14:05:44
教育奠基中国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1984 试办研究生院
1984年时,国务院批准了22所重点高校试办研究生院,天津大学当时有41个硕士点、14个博士点,在高校算多的,所以在首批行列中。有些进入试办行列的高校还特意在学校大门口的校牌旁加挂一块牌子,上书“某某大学研究生院”,其实研究生院是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觉得这是一种荣誉。
实际上,天津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北洋大学时期,1935年招收了3名研究生,并于“七七事变”前毕业,授予工程硕士学位。1952年院校调整后,也招收了研究生,但大部分是由苏联派到中国援助高等教育的专家在培养。到了1956年,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那时候提出中国学生要有自己的导师,但当时培养研究生还是参照苏联的模式,意图想培养相当于苏联副博士水平的研究生,没有授予学位。“文革”后,邓小平复出,他在1978年作出重大决策,让一批重点高校恢复研究生招生。1981年,《学位条例》明确提出,要培养学位研究生,使得这一工作有了法律依据。天津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历程也是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缩影。
1984年试办研究生院,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大规模地培养学位研究生的开端。这一事件是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战略思想的体现,要把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在试办研究生院时,我们首先规范管理,过去研究生培养都是学校科研处下设研究生科来负责,管理显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谁也没有办过研究生院,当时大家考虑的结果是,机构的设置应该精干些:研究生院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还有两个主要机构,一个是培养处,负责研究生的教学;一个是学位办公室,负责评审、授予学位。为了使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有章可循,学校还制订了《研究生暂行学则》、《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法》等制度。(
随着管理体系的建立,天津大学还推行了研究生教育的多项改革,以保证质量,使得教育能为经济建设服务。我们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尝试:一是拓宽学生的专业,夯实基础。当时高校专业设置学习苏联,过窄过细,人才发展缺少后劲,我们认为,高层次人才要注意基础宽广,当时就提出,不按研究方向,而是按照二级学科的宽度来设置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必须要有深度。这就难办了,比如,研究生的数学课该怎么开?要比本科生深多少?大家都不知道,甚至有的老师找我,这么多年我只教过本科生,“文革”时教的学生都没达到要求,现在教研究生,我们不敢开课啊!老师说的是实话,学校就请高水平的教师集体研究数学等基础课应该学习什么内容,还专门编了一套研究生数学教材,很多兄弟学校也引用了这套教材。
第二项改革是加强研究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不能光有理论知识。我们提出三项基本技能:外语、实验技能、计算机技能。第三项改革是建立研究生培养的淘汰竞争机制。当时的学生经过十年动乱,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非常努力,但建立这一机制还是非常必要。记得1986年,天津大学有6个研究生被淘汰了,当时非常轰动,引起《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关注。当时的改革还涉及创造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等方面。
创办研究生院算是白手起家,当时国家给一名研究生拨付的经费是每人每年1200元,只够做实验的费用。研究生实验设备的改善,主要靠导师从课题经费里省钱,购置实验设备。学校还特意制定办法鼓励老师这样做。那时候一个理工科研项目也就一两万元,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跟一家企业合作课题,企业才给了5000多元。当然,学校想办法自筹经费,设立学科基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等帮助师生们。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教育学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博仁教育 教育学研究生 教育学考研辅导班 考研教育学 教育学考研网 教育学研究生考试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 教育学考研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