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论]思考与碰撞:教材多样化时代的机遇与困扰
2009/8/20 10:45:31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教材建设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作为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教材的编写与质量影响着教育的长远发展。今天,新课程改革、职教扩招、高校质量工程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都在呼唤着教材作出进一步的调整和变革。本期特稿,旨在从多个角度反映国内教材出版界对于当前教材出版中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与碰撞。
“60周年·中国教材建设之路”高层论坛会场。高海涛摄
■本报记者 张贵勇
当前的教材市场是一块香喷喷的奶酪,还是令人进退两难的鸡肋?在教材多样化背景下,中小学教材遇到了什么样的新问题?我国的行业协会在教材发展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如何解决教材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出版的问题?……种种教材出版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近日举行的“60周年,中国教材建设之路”高层论坛上,得到了国内近20家教育出版社负责人的回应。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主办。本报记者将论坛中的主要观点集纳于此,以飨读者。
中小学教材——多样化时代的主流之争
提倡主流教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主流教材更多地应是市场竞争和用户评价的结果。
教材多样化并不必然带来教材的特色化,当前教材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
我国目前教材循环使用的政策依据和现实环境尚不成熟。
据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的发展历史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实行“一纲一本”、编审合一的格局。第二个阶段是初步的教材多样化。原国家教委为确保教材质量,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并于1986年规划了小学9套教材,初中8套教材,规范了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和审定,真正实现了编审分开。第三阶段是2001年至今,教材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第8次课程改革初步建立了编写、审查和培训分开制度,明确提出制订国家、省级和地区三级课程,特别提到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制订教育大纲和课程标准,编写和使用教材。
“教材建设的多样化趋势,宣告了‘一纲一本’时代的结束,实现了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的改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吕建生表示,教材编写在第一阶段基本上是政府投入,最新一次的课程改革结束了政府投入的局面,开始有企业参与,形成了多家出版社竞争的态势,这是教材建设的必由之路,因为多家出版社参与竞争的格局,促进了教材多样化,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一些出版机构使用不正当手段干扰教材的选用程序,现实中因教材选用而引发的案件时有发生。另外,意识形态较强的学科,如历史、政治、语文等,甚至出现某些版本教材的内容与国家要求不符、观点与国家提倡的主流观点有较大出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强烈关注。
“在此背景下,提倡主流教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教育管理部门的确需要确立若干教材在使用中的主流地位。”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尹鸿祝认为,主流教材首先应该体现国家意志,同时又是指一个群体而并非仅仅指某一个版本的教材,即主流教材应该是在教材多样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股主流”。
江苏教育出版社总编辑王瑞书以美国为例,指出主流教材更多地应是市场竞争和用户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行政干预的结果。相比较而言,当前中小学教材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应在此方面给予更加明确的政策指导。
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包南麟表示,教材的多样化并不必然带来教材的特色化,如果教材特色明显,品种再多也不嫌多;相反,如果特色不明显,过于同质化,两三套教材也是多。他同时建议,相关教育部门应对有特色的教材加大支持力度。
在吕建生看来,要保证中小学教材的质量和适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教育学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博仁教育 教育学研究生 教育学考研辅导班 考研教育学 教育学考研网 教育学研究生考试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 教育学考研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