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知识:非正式群体及其作用
2012/1/13 9:45:24
  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包括因兴趣和爱好相同、感情融洽的同学或老乡等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常以“小集团”、“小圈子”的方式出现,且类型多样。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感染力很大,为实现共同目标,成员之间彼此相互鼓励,并力求行动一致,注重实效。校园中非正式群体具有正式群体不能代替的作用,兼具积极和消极两种表现。积极作用表现为:第一,能够满足学生人际交往的多方面需要。学生在群体中产生归属感,能够缓解学习、经济等多方面压力,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第二,具有舆论和辐射作用。非正式群体成员覆盖面广,舆论宣传作用强,能够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创造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特别是其活动不再局限于学校,而且走人社会开展活动,如义务扶贫、社区援助等,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经历和实践技能,其作用不可低估。第三,非正式群体的价值观若与正式群体一致,则会产生较强的凝聚力,可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集体目标的实现。它对其成员在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正式群体。但反过来,当非正式群体的活动目标、价值观与正式群体组织目标相抵触时,其消极作用就更为明显,表现为过分热衷于小群体活动而不关心班集体,与班主任、班干部对立,形成反班集体的对抗式非正式群体,使班集体的作用难以发挥,甚至可能产生反社会的行为。因此,对非正式群体的行为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是完全必要的。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教育学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博仁教育 教育学研究生 教育学考研辅导班 考研教育学 教育学考研网 教育学研究生考试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 教育学考研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