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考研资料:班级上课制
2011/12/22 19:56:26
1.班级上课制的由来及发展
16世纪后期,工商业的逐步发展和科学文化的繁荣进步,一方面使学校教学内容显著增多,课程逐步增加;另一方面要求学校能培养更多的人才。个别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班级上课制应运而生。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上课制中,同一个班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开设的课程,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班级上课制萌芽于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兴起于17世纪乌克兰兄弟会学校,经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初步形成。自19世纪中叶起,班级上课制已发展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中国采用班级上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班级上课只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20世纪初以来,许多国家的教育界人士都致力于改革班级上课制。
2.班级上课制的主要特征
(1)学生固定。学生是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班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2)内容固定。向全班学生传授的教学内容是统一的,排定课表进度也是统一的,采取多学科并进,交错上课。(3)教师固定。学校按照教师的业务专长和工作能力分配教学任务。(4)时间固定。学年、学期和学日课业的始末时间相同,全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表。(5)场所固定。各班的教室相对固定,学生的座次也是相对固定的。
3.对班级上课制的评价
班级上课制具有明显的优势。(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由一位教师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对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进行教学,大大加快了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效率。(2)有利于加速普及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3)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5)有利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
班级上课制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1)对全班学生使用同一教材,按照同一进度和要求进行教学,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内在潜力。(3)容易使教学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鉴于上述弊病,国际上曾对班级上课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以弥补其不足。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教育学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博仁教育 教育学研究生 教育学考研辅导班 考研教育学 教育学考研网 教育学研究生考试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 教育学考研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