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娣娜,女,1942年2月生,汉族,重庆人,1959年9月—1964年7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64年6月加入共产党,现为北京师大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兼)。 专业特长: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简历: 1959.9—1964.7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 1964.8—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8.3—1989.6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 1991.10—1995.11 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 1995.11—2001.9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教科所所长 2001.9—2004.12 北京师大教育学院教科所所长、课程与教学系主任 2004.6—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兼) 现任: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评审专家,第五、六届国家图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国家教育图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全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华东师大基础教育研究所、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等文科基地学术委员,北京师大价值与文化研究所文科基地专职研究员,北京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文科基地兼职研究员,曲阜师大、哈尔滨师大兼职教授,北京市海淀区、西城区顾问专家组成员,等。 曾兼任: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少年儿童发展水平监督系统”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第一、二、三届副会长,北京市学习科学研究会第一、二、三届副会长,北京市高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等。 获奖情况: 2005年2月科研成果《科学探究课:课程建设的发展性取向》获“中国教育学会奖(1999——2004)二等奖。 2005年2月“教育科研学方法”课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9年11月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 1999年《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一书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社科图书类优秀畅销书奖。 1999年《教育实验评价的研究》一书(合著,为《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实验丛书》三),该丛书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和中国版协教育图书研究委员会第一届全国教育图书奖一等奖。 1998年12月《现代教育论》一书(合著)获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教育学一等奖”。2002年11月该书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 1997年1月被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1997年3月,所主持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项目获“1996年度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7年9月,《教学论学科建设》(合作)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7年由于教书育人突出,荣获北京师范大学华为奖教金。 1996年《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一书获北京市第4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6年10月,《教学论学科教学及学科建设》项目(合作)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1991年,《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1988年和1998年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1986年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学会优秀工作者”。 科研: (一) 已完成的“八五”以来主要的科研课题: ⒈“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点基金“八五”重点项目, 经费2万元,项目主持人。 ⒉“1979──1993年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验发展状况的系统调查与评价、推广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教委“八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教育实验评价的研究”负责人。 ⒊“日中两国家庭、地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1992—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与日本福岛大学合作研究项目,课题组副组长。 ⒋“日、中、美三国师范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日本福岛大学、美国成斯康辛大学与北京师大合作研究项目(1995─1996年),课题组负责人之一。 ⒌“韩、中、日三国教育意识结构的比较研究”,韩国汉城大学、日本巩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合作研究。本人为中方负责人,4000美元, 6000元人民币。1997—1999年。三方共同发表论文1篇。 ⒍“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督导评估研究”,国家教育部督导办研究项目。4.2万字,1999年9月完成。 7.“日、中女童教育比较研究”,日本广岛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研究项目,本人为子课题负责人。1998——2000年。 8.“现代教学论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3.5万元,项目负责人。教科规办(1997)01号,1997年元月2日—2001年12月。 9.“21世纪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发展与师范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的研究“,国家教委师范司师范教育科学“九五”重点研究项目。0.5万元,项目负责人。师司(1997)40号,1997年8月27日—1999年12月。 10.“中小幼现代科技教育研究”,国家教委科技司国家科技“九五”重点项目。10万元,项目负责人。1997—2000年。 11.“我国中小学校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验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国家教委重点项目。由国家教委督导办牵头,本人具体承办,6千元。 12.“义务教育阶段少年儿童发展水平监测系统”,国家教委督导办牵头,本人承担少年儿童文化素质发展水平测评指标体系,4万元。 13.“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及其对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启示”, 北京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项目。2万元,项目负责人。96年12月3日。 14.《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研究》,教育部社政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第二批研究项目,项目批号:98JBY88003,课题负责人,3万元。1998.10--2001.10。 15.“中国学校教育的科学素质研究”,由香港大学牵头,上海教科院、广东教科所及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参加,本人为北京师大课题组负责人。2万元。 16.《中学继续教育“基础类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会、 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中心“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计划项目(2009.9~2002.12)。 17.《澳门中小学课程改革与试验研究》,与澳门教青局合作,在澳门地区两所中学 和两所小学进行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研究(2000——2004年),每年14万。 18.《主体教育与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全国教育科学 “十 五” 规划国家重点课题,2002年2月28日。课题批准号:AHA050006。(经费8万元)。 (二)在研课题: 1.《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6.2 , (经费50万元)。 2.《主体教育视野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2005年12月28日。课题批准号:AHA010020。(经费9.5万元)。 3.《交往理论与主体性教育的研究》,教育部社科司,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2001.12.7。项目批准号:01JB880003。(经费5万元)。 4.《多元文化与现代课程的文化学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2001.9.10。(学会[2001]13号)。 5.《首都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2002年,(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经费10万元)。 6.《学习型社区试验研究》(顾明远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建构学习型社会研究》的子课题,03JD0032(2004.4.8, 经费5万元)。 7.《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研究》,中国加拿大合作研究《加强中国西部基础教育能力项目》,项目编号CRSP-04-04,批准时间:2004年10月11日,经费10万元,项目运作时间为2004年10月30日—2005年9月30日。 近三年出席国际及地区性学术会议情况: 1.2002年1月25—27日,香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承办:《课程统整——第四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提交论文并作大会演讲:“‘科学探究课’:综合性理科课程的设计”。 2.2002年7月15—17日,日本东京,由日本広岛大学承办:“科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供论文并作大会演讲报告:“我国学校科学教育课程政策的改革思路”。 3.2002年7月25—26日,上海,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文科基地承办:“当代教育及儿童发展”国际学术会议,提交论文并作大会演讲:“当代中小学生生存的文化环境分析”。 4.2002年8月28—29日,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承办:“农村城镇化与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并作大会演讲报告:“北京市农村城镇化发展与教育对策研究”。 5.2002年12月19—20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承办:“内地澳门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主持会议。 6.2002年5月,北京,世界第九届现代学习会议,作大会主题报告。 7.2003年11月21—23日,珠海、澳门,北京师范大学和澳门教育暨青年局联合承办:“内地澳门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主持并作阶段研究总结报告。 8.2004年10月15—17日,澳门,北京师范大学和澳门教育暨青年局联合承办:“海峡两岸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首届学术研讨会”,主持并作大会发言。 9.2004年1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中美教育论坛:教师专业化发展回归学术研讨会,作大会发言:“中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0.2004年10月18—19日,韩国汉城,公州大学承办:“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acher Training and Appointment System 2004”,被作为特邀代表,提交论文并作大会报告:“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 11.2004年10月24—25日,北京,由首都师大承办:“首届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国际研讨会,被作为特邀代表作大会报告:“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师教育发展”。 12.2004年10月29日—11月3日,美国旧金山,由美国全球整合教育中心主办:“整合教育与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作为大会两个特邀主题发言人之一(另一位是美国 大学艾伦教授),提交论文 “Living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Values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中小学生生存的文化环境与价值观教育”)并作大会报告。13.2004年11月29—30日,台北,由台湾教育研究院主办:“海峡两岸开启课程评价对话,掌握课程改革方向”学术研讨会,作为特邀代表,提交“现代课程研究的新视野”和“现代课程评价研究论纲”,并在大会上做一个小时的报告。 14.2005年4月22-24日,香港,由香港中文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台北师范学院、淡江大学等单位主办的“第七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作为特邀代表,提交论文“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几个争论问题的思考”,并在大会上做主题演讲。 主要著作: 1.《谈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 2.《教学认识论》(合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 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4.《中国女性百科全书•文化教育卷》(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5.《中小学教师保健手册》(主编),语文出版社,1995年。 6.《现代教育论》(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 7.《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主编),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 8.《走向明天的基础教育》(合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9.《教育实验评价的研究》(合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10.《发展性教学论》(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1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12.《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及法规文件要览》(撰写其中第五章: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13.《教学认识论》(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14.《现代课程与教学研究新视野文库》丛书(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 (已出版--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任长松:《探究式学习》;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 15.《现代教学论》(一、二、三卷,共136万字),(主编,本人撰写总序、后记及全书中的4章,共17余万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9、10月出版。 主要学术论文: 1. 关于课堂教学科学化的几个问题”,《教育学问题集》,北师大出版社1982年。 2. 皮亚杰理论对教学认识论研究的启示“,《教育研究》1986年第5期,收入《教 育学文集•教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3. “谈谈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3期。 4.“要重视学科教学过程特点和教学规律的研究”,《教学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 5.Main problems of the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the Models of Modern Teaching Process,June 1988,共16页,美国第二届中国教育问题研讨会(美国布法罗)论文。 6. The Yang Pioneers in China A School for childrens Development. November ,1988,共6页,美国全国第十三届品德教育学术年会(美国匹兹堡大学)论文。 7.“关于建立现代教学论科学体系若干方法论问题”,《教育学习研究》1990年第1期。 8.“我国现代教学论中若干认识论问题”,《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0年4期。 9.“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研究》1992年1期。 10.“关于提高我国教育实验科学水平的几点思考”《“教育研究》1992年第7期。 11.“现代教学论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中国教育报1992年12月29日。 12.“科技,教育,生产力”,《教育研究》1992年第10期。 13. La pedagogie en Chine Une approche ideologique ou scientifique? Huang Ji,pei Dina等 Psychoscope 6 Julil August 1993(瑞士) 14.“关键是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认识”,中国教育报, 1993年7月13日。 15. “深化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教育研究》1994年第8期。 16.“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测评”,《华文社会的心理测验》,中国测 量学会主编,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年12期。 17.“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与指标体系的建立测评研究,《教育研究》1994年第12期。 18.“面向21世纪的中日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日本福岛大学《教育实验研究纪要》 第28期,1995年6月。 19.“中日两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第7期增刊。 20.“教育实验的理论假设的建构与验证”,《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年第1期。 21.“教育实验科学化必须解决方法论问题”,《教育研究》1995年7期。 22.“中国传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法论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23.“教育实验评价应处理好几个关系”,湖北教育报1996年1月8日。 24.“教育实验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方法论思考”,《教育改革》1996年第1期。 25.“从传统走向现代--论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世纪转换”,《教育研究》1996年4期。 26.“确立主体教育思想,发展小学生主体性--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报告”,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湖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 27.“高质量、高层次地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服务”,中国教育报1997年 9月17日。 28.“21世纪中国教学论研究论纲”,《如东教育》1997年第9期。 29.“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怎么办?”,《百科知识》1997年第9期。 30.“构建面向21世纪新课程体系的思考”,中国教育报,1997年12月27日。 31.“发展性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两种基本形态”,教育时报1998年10月17日。 32.“论我国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6期。 33. 学论研究主题的把握—对现代教学观念的思考”,中国教育报1999年1月9日。 34.“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河南教育》1999年第1期。 35.“情境教学与现代教学论研究”,《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期。 36.“论现代我国教育实验观的根本转变”,《教育研究》1999年第7期。 37.“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与教育体制的改革”,《探索新路 构筑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38.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Educational Consciousness Among the Korean ,Chinese,and Japanese.The SNU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Vol.9 (Dec.1999) .韩国汉城大学Chung—il Yun;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刘坚;日本筑波大学 Atsushi Kadowaki、Fujita Teruyuki。 39.“面向20世纪的高师教育改革必须确立现代教育观——韩、中、日三国教育观点比较研究的启示”,《创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师范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40.“新中国课程与教材发展轨迹”,湖北教育报99年12月13日(王进、裴娣娜合作)。 41.“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学科教育》2000年第1期。 42.“关于减负的思考”,《中国教育报》,2000年1月25日。 43.“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学科教育》2000年第2期。 44.“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验——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娣娜”,《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45.“课程设计的新取向——论澳门课程改革”,《2000年澳门课程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暨青年局(澳门)2001年出版。 46.“对教育观念变革的理性思考”,《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47.“关于基础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思考”,光明日报2001年9月20日。 48.“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2年第4期。 49.“‘科学探究’课:综合理科课程的设计”,《课程统整》(第四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人民教育出版社、台北师院主办)2002年1月。 50.“高质量、多层次地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高等师范教育》2002年11月第14卷第6期。 51.“对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小学青年教师》(河南)2002年第12期。 52.“对当前教学改革该肯定什么注意什么”,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5日。 53.Die Curriculumreform für die neunjährige Pflichtschule in China,《Das Bildungswesen in China》,2003 by BÖhlau Verlag Gmbh 8 Cie,KÖln in Germang (p17-31) 54.“序”,“小学数学发展性教学策略研究”,《澳门数学课程试验计划——协作学校教师专业成长文集》,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暨青年局,2002年,第5-10页,第17-28页。 55.“科学研究:学会发展的生命力”,《教育学研究》第5•02期。 56.“提升教师对现代课堂教学科学性的把握”,中国教育报2003年6月12日。 57.“反思、批判、重建——对胡克英教学论思想的几点理解”,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6期。 58.“我国学校科学教育的政策与改革思路”,〈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7期。 59.“‘三个面向’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发展研究”,〈开辟中国教育新航道〉(范禄燕、贺鸿琛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444—456页。 60.“科学探究课:课程设计的发展性取向”,《中国教育科学2002年》,中国教育学会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588—594页。 61.“现代学习的几个基本特点”,《天津教研》2003年第3期。 62.“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发展的反思”,《21世纪教育》2003年3-4合刊。 63.“我国基础教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转换”,《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2期。 64.“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范畴及基本问题”,《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65.“基于原创的超越:我国教学研究方法论的现代构建”,《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65.“对当前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11月。 66.“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视域”,《课程研究》2004年第2期第1—6页。 67.On the Develoo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Lntermational Symposium on Teacher Training and Appointment System 2004,Edited by kim,Byung—Moo,Organined by College of Education,Kongju National University,Korea,October 19,2004P53-70. 68 .“改革、探索、开拓、创新——澳门中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报告”,《‘数学教育与学生发展’两岸四地中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学术论坛论文集》序,(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北京师范大学),第228-233页。 70.“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转化”,《新华文摘》2004年第20期第102—104页。 71.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教育科学200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436-439页. 72.“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视域”,《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期第3—8页。 72.“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几个争论问题的思考”,《课程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更新》,(第七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台北师范学院、淡江大学等单位主办),2005年4月,第277—284页。 73. 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上), 《中国基础教育》2005年第1期,3-5页 74. 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上), 《中国基础教育》2005年第2期,3-5页 75. 序 从学会发展视角看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马兰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共3页 76. 现代教学论生成发展之思----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方法论启示, 《教育学报》2005年第1期,3-7页 77. 一部充满原则性的教育理论著作, 《现代教育导报》2005年7页11日A3版 78. 中小学生生存的文化环境与价值观教育, 《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6期 79. 总序 探索与创新----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新视域, 《现代课程与教学研究新视野文库》丛书(本人为主编,已出版三部)总序(共6页) 80.在追问中把握公开课的现代意义,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25日笫八版 教学:(主讲课程、授课对象、学时)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生课程: 1986年至1999年:教学论(二年级),每年60学时。 1985年至2000年:教育研究方法(四年级),每年60学时。 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课程: 1992年至今:教学论专著选读(硕士生),每年60学时。 1992年至今:教育实验研究,(硕士生),每年60学时。 1990年至今: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学院研究生公共必修课,每年60学时。 1998年2004: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60学时,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 1999年至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教学论基本原理研究,博士研究生课程。 当代教育思潮与教学论前沿问题研究,博士研究生课程。 指导研究生: 先后指导硕士生33 人(已毕业26人),博士生39人(已毕业19人),博士后3 人(出站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