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中国教育史: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日期:09:59:01] 来源:  作者:zj [字体: ]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理论的实施

 

一、乡村教育理论:

 

1)中国问题的症结:四个病症:“愚、穷、弱、私”。对于此种现象提出相应的措施。

 

2)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的建设问题便应是当时乡村建设。他分析说,中国自周代就已脱离了阶级社会,不存在经济意义上的阶级对立,“中国旧社会可说为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完全不同于西洋近代社会的“个人本位”和“阶级对立”。

 

3)为什么中国社会改良唯有走乡村建设之路?首先,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80%以上的人民生活在乡村;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道德和理的根在乡村,要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从农村入手;其三,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已被破坏得不堪收拾,乡村经济尤其陷于破产,中国如要从头建设,必须一点一滴从乡村建设起。

 

4)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乡村建设应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需以乡村建设为目标。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然已经严重失调,而教育的功能又在于延续文化而求其进步,为重新整理和建设中国固有的文化,不使失传,不使停滞,必须借助教育之功。同时,中国社会的改造其实是一个如何达到现代文明的问题,是一个如何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吸收西洋文化或者说是融取现代文明以求自身文化长进的过程。所以说,建设必寓于教育,乡村的进步,社会的改造。在乡村建设中,学校必然成为社会的中心,教员必然成为社会的指导者,乡村建设是“纳社会运动于教育之中,以教育完成社会改造”。

 

二、乡村教育实施:

 

1)乡农学校的设立。

 

1931,在山东邹平开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乡村建设,培养乡村建设人员,规划指导实验区的乡农教育,为寻求民族自救之路作了艰苦的探索。1933看开办了乡农学校。

 

乡农学校分村学和乡学两级。从教育程度上,文盲和半文盲入村学,识字的成年农民入乡学;从行政功能上分,村学是乡学的基础组织,向学是村学的上层结构。其组织原则:其一,“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其二,学校式的教育和社会式教育“融合归一”。

 

2)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

 

乡农学校的教育从识字、唱歌的等最“平淡”处入手,课程分两大类:一类公共课程,如识字、唱歌等到普通课程和精神讲话,尤重后者。另一类,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如学习植棉技术。总之,乡农学校的所有教育内容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
推荐 打印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 友情链接 ]
 

 博仁教育学考研论坛    博仁考研说吧    教育学考研论坛    免费考研论坛    知识宝库考研社区    共享天下

博仁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北京博仁教育中心 京ICP备09065607号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1009室 邮编:100875
咨询热线:(010)58808856 4006262918 QQ:718536668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