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程
1、课程: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而言。用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2、学科: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但有时也会和狭义的课程混用。
3、教材:是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
4、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
5、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6、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7、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8、学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特点和缺点: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它的特点为: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缺点: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活动课程论是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缺点: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特点和缺点:
形式教育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的。
实质教育论正相反,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商业、法律等具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
总之学科课程论注重课程教材的逻辑组织,可以保证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较好地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的编订也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兴趣与心理规律,重视课程教材的心理组织,考虑知识的综合性。我国长期以来是采用学科课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不妨试用一些活动课程。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则都是错误的,必须把二者统一于系统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
9、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总的趋势就是课程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
① 重视课程内容的现论化、综合化。
② 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③ 重视智力开发与习能力的培养
④ 重视个别差异
10、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
①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校的培养目标。
②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③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④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11、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12、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改革过程:
①建国时期,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改革了理的课程与教材,制订了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改编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而改变了旧的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充更新了基础知识,提高了科学性。
②在1958年的“教育革命”中,由于片面强调劳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消弱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导致教学计划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③1961年后,中央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强调学校以教学为主,明确规定了教学与劳动的时间。
④在1996年开始的“文化革命”中,学校教学遭到践踏,标榜阶级斗争是主课,并以生产劳动和狭隘的实用知识取代各科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科学,大大降低教学质量,贻误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⑤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教育工作中的拨乱反正的进行,教学改革又重新蓬勃开展起来。
⑥1981年,我国又公面了一套新的教学计划,修正了过去的缺点,并陆续发面了一些适当降低要求的灵活性措施。
13、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制订所表现的特点:
①整体性②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③全面性
14、教学大纲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它.
15、教科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难、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
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16、教材编的基本原则:
①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用性的统一
②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③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