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中国教育史: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日期:09:22:26] 来源:  作者:zj [字体: ]

一、“中体西用”概念的提出   

 

早期改良派冯桂芬于1861年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主张建立一种中西合璧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新”文化。

 

郑观应:“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知其缓急,审其变通,操纵刚柔,洞达政体,教学之效,其在兹乎!”

 

孙家鼐:“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丁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

 

王韬:“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以器胜。”

 

洋务派也以此为理论核心,系统提出“中体西用”理论的是张之洞,这一理论体现于1898所诸《劝学篇》。全书分24篇,分内、外两篇,内915

 

二、“中学”、“西学”具体内涵

 

中学指封建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他在《劝学篇》中说:“《四书》、《五经》、中国史学、政书、地图为旧学,”他认为这是一切学问的根本,应当放在首位,学生应先从经史子集中学习“圣人之心”和“圣人之行”,然后才学习对封建统治有用的“西学”。

 

西学指“西政”、“西艺”两方面。“西政”中又推崇“刑狱立法”,(法律制度),与维新派“西政”有本质区别,并非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他极力反对那些能动摇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政治学说和进步的资产阶级文化。把新思想比作“洪水猛兽”,将提倡资产阶级文化的人视作“自忘其祖”、“自贱其宗”。“西艺”即自然科学技术知识。

 

对近代新教育的影响。“中体西用”是创办中国近代新教育的指导思想。百日维新教改未脱出此论,变法中之文教政策也贯穿这一思想,《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办学宗旨是“中体西用”的具体化,因此,这一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

 

在当时的中国,要在封建主义旧文化弥满天下有社会里塞进若干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外,还不能提出更有效的宗旨。只有以“中体”为前提,西学才能有所依托,否则,它在中国则没有适于生存之土壤。也正因此,中体西用有其积极的影响,它使中国人看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世界,引进了一部分西学,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三、关于学制改革的思想

 

1.主张天下广设各级学堂。提倡因陋就简,利用各地书院、善堂、祠堂、庙宇等场所及其经费兴学,鼓励地方官绅捐资办学。

 

2.关于学制改革的设想。张之洞曾在《劝学篇》中提出过建立三级学堂的构想。1903年,奉旨与张百熙、荣庆一起主持制定了《癸卯学制》。该学制是张之洞学制改革思想的具体化、法规化。

 

3.主张设立工农兵学商等各类实业学校。在这种“振兴实业、为国储才”思想驱动指导下,张之洞除了积极兴办各类实业教育机构外,还借鉴国外设计了三等各类纵向衔接横向联系的完备的实业教育体系,为我国近代实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4.主张设立师范学堂。他还强调师范教育的独立地位,使之在癸卯学制中自成系统。他认为:“学堂必须有师”。因此,“办理教育,首重师范”。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张之洞在办学实践中,对师范教育格外重视。在他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中,三级师范自成体系。1907年掌管学部后奏准颁发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是为我国女子师范教育正式列入学制的开端。张之洞的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对我国近代师范体系的确立和师范教育的发展影响极大。

推荐 打印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 友情链接 ]
 

 博仁教育学考研论坛    博仁考研说吧    教育学考研论坛    免费考研论坛    知识宝库考研社区    共享天下

博仁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北京博仁教育中心 京ICP备09065607号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1009室 邮编:100875
咨询热线:(010)58808856 4006262918 QQ:718536668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