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时,深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将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个方面。他认为现象世界是相对的,可以经验的,属政治范围;而实体世界是绝对的,是超越于经验之外的,是超政治的。但两者又不是相脱离的,而是紧密结合的,联合两个世界的就是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精神境界,追求现象世界的幸福也是为了这一目的。
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他认为“教育有两大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前者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分别相当于体育、智育和德育;后者有世界观教育。前者以追求现世幸福为目的,后者以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境界为目的。而美育则是联系二者的纽带。
蔡元培认为,五育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世界观及美育是完成道德的手段,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总之,“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应该说,这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这几方面的教育,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二、改革北大及其高等教育思想
(1)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关于大学性质问题)
北大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大)“老爷”式的学生继续下来的,官僚积习很深,当时学生入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升官发财的阶梯,对学问则无兴趣,上课瞌睡,或看杂书。1916年底,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先作了一番调查研究,认为整顿北大的办法,第一是改变学生的观念。
(2)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体现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蔡赴校之前,校政腐败,教员缺少学术研究的气息,基于此,他以“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为方针。一是体现于对待学术,二是体现在对待教员两方面。蔡元培主张学术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故他在延聘新教员时,只问学识不问派别、资格、年龄、国籍。他认为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每一种派别,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应让他们并存。这能使学生能够广泛接触教员中不同学派的观点,兼听则明,启发思路,令其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当然也不是无所不包,比如宗教,他就不允许教员在课堂上宣讲,他主张网罗众家、兼容各派人物,但绝不容不称职的教员,对于学术水平低者,不论中外教员,一律裁减。
(3)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
北大改革前,体制比较混乱,各学科各自为政。蔡元培主张学习德国大学的管理方法,组成健
(4)改革教学体制
他主张废除年级制,仿效美国学校之法,实行先科制。他认为:大学采用年级制,就与小学校无异,使成绩好者无法进步,而留级者每因数门学科不及格,须全部修习,兴趣全无,严重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选科制“比现行年级制、划一制可以发展个性。”他说:“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可见选科制的实行与蔡这一思想相关。他还认为:选科制是新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平等并不是消灭个性,有特长者不可强屈之以普通。
(5)改革高校办学体制——论学与术
在蔡元培看来,学与术,实为两个名词,应有所区别,即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应有区别。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文、理科是学,法、商、医、工、农皆为应用,属于术。学与术虽然关系密切,“学为基本,术为支干”。
在北大学科设置上,他将文、理、法、商、工等多科,改为文、理、法三科。商归入法科,工科并入北洋大学。后又相继成立研究所。1919年,废科设系,共11个系,要求文理兼习,学文科的兼习理科,学理兼习文科。
蔡元培主张学术分校,大学专设文、理二科,在当时还有反对“重术而轻学”风气的积极作用。蔡元培不仅主张文、理科与应用学科分别设置,而且还主张沟通文、理科。
三、论教育独立
1922年3月,蔡元培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出了教育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政党与教会的影响,教育为什么要独立呢?第一,他认为,教育是发展人的能力,完成其人格,不是将他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别种目的的人去应用,所以教育应超然于政党和宗教之外。第二,教育的成效不是一时能达到的,政党不能常握政权,往往不出数年,便要更迭,若把教育权交给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了。第三,教育是进步的,凡有学术,总是后胜于前,而教会是保守的,故教育要超然于各派教会。
蔡元培认为,教育独立的内涵应该包括:第一,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用。第二,教育行政独立,要求各省设立专管教育的司,不能附设于政府部门之下,由懂得教育的人充任,教育总长不能因政局而变动。第三,教育思想独立,要执行一定的方针。第四,教育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第五,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交给教育家办理,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反对西方教会文化“渗入教育”,在中国独立、自由地发展教育事业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无疑,在当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交给教育家办理,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反对西方教会文化“渗入教育”,在中国独立、自由地发展教育事业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无疑,在当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然而,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治,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
总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要旨在于以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与民主、科学的思想,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如果说,康有为、梁启超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倡导者,那么,蔡元培就是20世纪中国资本主义教育体制的缔造者。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从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制度到教学体制和措施,特别是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有许多积极和合理的因素。从他开始,并由于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