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释下列名词。
1、六艺
2、虚壹而进
3、经学
4、六学二馆
5、苏湖教法
6、私学
7、中体西用
8、“癸卯学制”
9、教会学校
10、乡村教育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说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科学教育家?
2、分析晚清留美幼童的派遣及其历史意义。
3、简评“五四”时期的平民运动。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
1、宋代书院的产生及其教育特点。
2、试论颜元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历史地位。
3、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述评。
参考答案:
(答案由博仁教育中心整理,仅供参考;申请邮寄博仁历史学考研免费资料)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六艺:(1)礼、乐、射、御、书、数;(2)《诗》《书》《礼》《乐》《易》《春秋》。
2、虚壹而静:荀子在《劝学》中提到“虚一而静”,主要指学习的态度,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虚、静是荀子继承了宋尹学派的概念,去掉了原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3、经学: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经学研究的工作,主要就是注疏经书。所谓注,就是直接对经典的文字的意义、意义等等加以解释说明,但有些注因为太简要或年代也久远了,因此后代人为注再作解释,称作疏。除了注疏之外,其他如「解」「考证」「集解」「正义」等等,名虽不同但作法大多类似,都是对於经书的一字一句详加研究,希望能了解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经书的内容难以理解充满争议,但却又是包括解释宇宙秩序、政治、道德规范、甚至日常生活等等一切的准则以及正当性来源,所以研究经书便成为汉代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加上汉武帝对於经学的奖励推行,使通晓经书的人获得礼遇,使投入经学研究的人更多。在东汉时因此有「遗子金满盈,不如教子一经」的说法。《汉书经籍志》中,把当时的学术区分为「经、史、子、集」四种,即以经学为首,这种分类方式,一直到清代仍为人所接受。
4、六学二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5、苏湖教法:北宋的庆历兴学时,将胡瑗的苏湖教法作为太学法度,以改进教学和规章体制。苏湖教法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明体达用”,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法。它在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对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6、私学: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历时2000余年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那时统一的奴隶制国家西周日趋衰落,礼崩乐坏。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原来西周的官吏到各诸侯国去谋出路,各诸侯国甚至各卿大夫的私门需要士为他们服务,争相养士,士的出路渐广于是出现了“士”阶层。士的培养也就成为迫切的要求,私学便应运而生。士阶层中出现了各种学派,代表着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各个学派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向各诸侯宣传各自的主张,求各诸侯采纳,以扩大政治上的势力。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在学术上各家有长短。历代封建帝王基本上并非专取一家乃合各家成帝王之术,为巩固封建制度和各个王朝的统治服务。这四家均有私学。到了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争雄,“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士的声价越来越高,养士的风气有增无已,私学更加盛行。“从师”之风盛极一时,于是私学更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7、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以后,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8、“癸卯学制” :又称《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因光绪二十九年为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由清管学大臣张之洞、张百熙、荣禄拟订。包括《学务纲要》、《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初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附《实业补习普通学校及艺徒学堂各章程》)、《中等农、工、帝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实业学堂通则》、《译学馆章程》、《进士馆章程》、《任用教员章程》、《各学堂奖励章程》、《各学堂管理通则》等。内容涉及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及学务管理等,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目标、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分小学(包括初等小学堂及高等小学堂)9年、中学5年、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及大学6-7年。规定任何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为宗旨。这一学制突出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对以后学制的组织形式影响颇大。其施行至1911年辛亥革命止。
9、教会学校 :天主教或基督教(新教)教会所设立和控制的学校。最早出现于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大都是教会办的。现在某些国家中大量的初等﹑中等和高等学校仍受教会控制。鸦片战争以后,英美等国通过教会曾在中国设立大﹑中﹑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接管了外资津贴学校,收回了教育主权。
10、乡村教育:主要指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本质上知识分子通过改造中国农村来改良中国社会的思想。
二、问答题(答案由博仁教育中心整理,仅供参考;申请邮寄博仁历史学考研免费资料)
1、为什么说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科学教育家?
答:(1)简介(2)教育作用:“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3)教育目的:“兼相爱,交相利”;(4)教育内容:政治道德教育;科技教育;文史教育;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5)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量力。(6)影响。
2、分析晚清留美幼童的派遣及其历史意义。
1872年夏,“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组织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学,此后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继续遴选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为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幼童留美仍被称为开了近代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留学教育的里程碑。
3、简评“五四”时期的平民运动。
答:五四时期,是一个极具变革的时期,教育思想也异常活跃。平民教育思潮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点在于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
三、论述题。
1、宋代书院的产生及其教育特点。
答:书院是五代时期开始出现的教育机构。
(1)产生:官学衰落,士人失学;历史悠久;受佛教禅林影响;
(2)教育特点: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第三、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均可前来听讲、求教。讲会是书院的重大教学研究活动,讲会不仅有本院教师讲学,也聘请社会名流或其他书院的学者到本院参讲。各地书院甚至建立了互通声讯的联络制度,事先商定日期,明确讲会主题,届时各地学者不远千里赴会,并有隆重的仪式。讲会大大提高了书院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第四、书院的教学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书院教学除参加学术活动和教师必要的讲授外,主要是学生自学,所以书院都重视对学生的读书指导。
2、试论颜元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历史地位。
颜元(1635-1704) 清朝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颜李(塨)学派的创始者。青年时曾从事“耕田灌园”,晚年在肥乡漳南书院任教。在学术上和学生李塨创立颜李学派,主张恢复孔子“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实学,强调“习行”“习动”,反对读死书的学风。对宋儒“读书静坐”和空谈“心性命理”之学予以猛烈抨击。经济上主张“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向往“天地间田宜天地间人共享之”的土地制度。军事上主张“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政治上主张“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著作有《四书正误》、《四存篇》、《习斋记余》等。近人编入《颜李遗书》。
3、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述评。
答: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又称新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
《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 ,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改革案》对各级学校修业年限作了规定:①初等教育6年。其中初级小学4年(可单设),高级小学2年。②中等教育6年,分初高两级,各为3年。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 ,可单设,亦可根据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高级中学分为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师范学校修业年限为6年。③高等教育3~6年,其中大学4~6年,专门学校3年以上。大学院为大学毕业及具有同等程度者研究之所,年限不定。
后期师范学校和高中师范科课程编制相同。都分为公共必修、师范专修、纯粹选修科目3部分。大学和专门学校的课程,依具体实际情况,参照各校意见,送教育部核定。
壬戌学制的主要特点是:①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中学修业年限。②若干措施注意根据地方实际需要,不作硬性规定。③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和补习教育。④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⑤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