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2007年教育学统考考研真题

07年教育学考研真题论述题

来源:  作者: [字体: ]

四、分析论述题:5557小题,每小题30,90.

55.试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

【参考答案要点】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2)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用生活来教育;(3)教育是为了改进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是:(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种形式;(2)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3)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

两者比较:(1)共同之处在于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2)不同之处在于,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现实社会生活,杜威强调的是体现社会精神的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对教育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杜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

【分析】

本题是—道中外教育史的综合题,其内容也涉及教育学原理,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内涵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进行恰当的分析、比较的能力.杜威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西方教育思想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变,其特点是对传统的某些变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也代表着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对中国旧有教育传统和学习西方近代教育业已形成的教育传统的某些变革.强调对传统的反思、批判、重建,对时代社会发展的应对,对现实生活的适应,由此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重大而久远的影响,所有这些是两者的共同点和价值所在.从思想渊源上分析,陶行知留学美国,其思想显著受到杜威思想的影响,甚至可以认为是杜威及其所代表的西方“新教育”运动在中国的延伸.所以,选择中外教育史上的这两位教育家进行比较研究,很有代表性,不仅很恰当,而且有必要.事实上,对此问题学术界也一直有讨论.设计此题,用意在于:引导人们关注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家及其思想理论贡献;引导人们在教学和学习中努力将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加以融会贯通,懂得现今的教育理沦是融合中外古今的思想资源而积淀成的,做到开阔视野,深化思想.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共同点是都强调学校和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同之处的根源在于:理论提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杜威所处的社会现状是: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高度发展,而美国叉是有着崇尚个性、强调实用的文化,西方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受机器大生产体制影响的强调划一的教育模式已存在问题,由此决定了他对教育的新理解和新设想.陶行知所处的社会现状是: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中,经济和政治水平低下,中国广大民众缺少教育机会.另—方面,中国学习西方半个世纪,所建设的新教育却又存在脱离社会生活发展、脱离儿童发展的缺陷,由此决定了他在吸收包括杜威在内的西方当代教育思想,并加以改造,而提出面对中国实际的主张.他们两人的其他教育思想就由这一基本点推演而来.这也成为进行比较的出发点.由于此题的比较分析部分有一定难度,为降低难度,在设计评分参考时用2/3的分值要求答出工人思想的基本内涵,[/3的分值要求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难度为0.488,区分度为0,748.考生对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一般能够做出较好的回答,但对二者的比较与分析则缺乏广度与深度,抽象与提炼的能力还不够.

原题 :博仁内部资料《教育学八套练习题》

练习题八第50题:简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题:博仁内部资料《教育学八套练习题》

练习题555题: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教育既生活就是杜威教育本质的重要一个方面)

 

56.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其中蕴涵的教育思想,并围绕这种思想论述教育应如何主动回应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需求的挑战.

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业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参考答案要点】

(l)这段文字所蕴涵的是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生,在空间上拓展到全社会。

(2)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对教育的挑战,:社会变革的加速、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社会信息化、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等对教育的挑战;人口增长及人的寿命的延长、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个人需要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等对教育的挑战.

(3)应对挑战的教育变革

①教育观念的改变.树立大教育观,同等重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②教育体系的改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③教育目标的改变: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设学习化社会,为所有人提供合适的教育。

④教育方式的改变:实施多样化的教育,促进学习者更加主动地学习。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经典教育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教育现实的分析思考能力及对教育实践的对策建议能力。

文字材料选自雅克·德洛尔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题为《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的一段.雅克·德洛尔(Jacques Dolors),法国学者,当代教育家,曾任法国财经部长、欧洲委员会主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报告的内容涵盖了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面,并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提出了迎接挑战的对策建议.其内容丰富、新颖、深刻,堪称是里程碑性的教育文献,实属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事业的人们所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本题选自第四章《教育的四个支柱》.终身教育建立在四个支柱基础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此,教育不应忽视人的任何一种潜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美感、体力和交往能力等.正规教育系统不顾其他学习形式,越来越强调获取知识,而现在十分重要的是应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设计.这种看法应该在制定教学计划和确定新的教育政策方面给当下及未来的教育改革以启示和指导.考查重心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考查考生能否准确概括出这段文字所蕴涵的是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潮,也是当代教育实践的重要方向,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中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考查考生能否分析出现代社会与个人成长对教育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如社会变革的加速或社会转型的深入,科技发展与进步带来的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或社会信息化,人口增长及人的寿命的延长,闲暇时间的增多与闲暇方式的改变,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变革等.再者,考查考生能否正确地提出应对挑战的教育变革有哪些,即考查考生是否知道从观念、制度、方法、途径等全方位思考教育问题.

本题难度为0.513,区分度为0.720.

相似题:博仁内部资料《教育学八套练习题》

练习题652题,讲现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现代教育正是为应对社会发展而有别于传统教育而产生的,从这一点看来,现代教育的特征就是教育应对社会发展的挑战而采取的策略)

 

57.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I.试述维纳(B.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并阐述如何根据这一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要点】

(1)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学习动机.

(2)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等因素.这些因素又.可以分别纳入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等三个维度之中.

(3)成败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成败归因的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成败归因的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

(4)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往往将学业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从而产生习得无助感,造成学习动机降低.教师在归因训练过程中,对于那些学业失败的学生,应引导其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足;同时,也应对学生的努力给予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收获、体验到自己努力的有效性.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学习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它要求考生陈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阐述不同的归困难度对个体学习动机的不同影响,并据此提出激发学习动机的“积极归因训练”这一措施.

本题难度为0.513,区分度为0.510.

原题:博仁内部资料《教育学八套练习题》

练习题二第53题:介绍两种动机理论,据此论述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练习题八第57题:根据集中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

教育心理学试题B结合实例阐述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相似题:博仁内部资料《教育学八套练习题》

练习题四第48题: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有效的还是靠高额奖学金,评价等外部刺激。

 

.如要确认某地区是否存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可能有以下三种研究思路:(1)称书包;(2)课堂观察;(3)问卷调查.试分析这三种研究思路的优劣,并提出你自己的研究设想.

【参考答案要点】

(1)三种研究思路优劣

①称书包重量可以收集关于学生课业负担的客观的数量化证据,但如果不同时考察书包的内容,就会使研究显得简单化而失之武断.

②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是否出现生理和心理疲劳,但无法完全了解作业负担等情况,并且课堂观察的样本数少,难以了解全地区学生课业负担概况.

③问卷调查效率高,可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有关学生课业负担的数据,但获得的信息单一、表面化.

(2)研究设想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以教育研究方法的特点人手,综合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这一问题是基于近年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以开展的各种研究活动为分析对象,试图考查考生对教育研究中常用方法的优缺点及其使用范围的掌握情况,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考生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答:(1)比较三种研究思路优劣;(2)研究,设想.在比较三种研究思路优劣中,应分别回答三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并根据试题情境适当展开.

在研究设想中,关键在于能否根据题意提出需要增加访谈调查方法.因此,只要考生能提出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调查结合的研究设想,就说明考生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在此基础上能展开说明理由,且言之有理者,说明考生已初步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为0.593,区分度为0.510.

相似题:博仁内部资料《教育学八套练习题》

练习题254题:简述教育学研究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GO
阅读:
录入:

推荐 】 【 打印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